《湖州市中心城区停车专项规划(2024-2035年)》已于2025年3月4日获湖州市人民政府(湖政函〔2025〕10号)批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条例》有关条文的规定,现予以公布。
湖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5年3月21日
《湖州市中心城区停车专项规划(2024-2035年)》公告文件
第一章 规划概况
1.1规划范围
湖州市中心城区,面积规模约441平方公里,包含核心城区(老城区和南太湖新区)、吴兴城区和南浔城区。
1.2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4-2035年。
1.3规划对象
社会性小客车的停放设施,不含公交车、出租车、货车等专业运输车辆。
第二章 现状分析与评价
2.1供给现状
根据2024年停车普查结果,中心城区范围内小汽车停车泊位约78.8万个。其中配建停车泊位72.6万个,公共停车场车泊位2.0万个,道路停车泊位3.2万个。现状中心城区小汽车保有量约为42万辆,车均停车泊位约1.85个。
2.2需求现状
路外停车(含配建和公共车位)饱和度白天平均为0.45,夜间平均为0.52。道路停车泊位饱和度高,白天总体饱和度0.92,夜间1.0。
停车缺口主要出现在老城、仁皇山、织里、南浔老城等集中建设区域,平时集中在老旧小区、批发市场和工业区,节假日集中在热门景区和核心商业区。
2.3管理现状
停车收费按照停车场所的性质和特点,实行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价两种价格管理形式,政府定价停车场所根据不同区域,制定差异化停车收费标准。
智慧停车目前覆盖主城区国企平台公司经营的公共停车场和道路停车位,实现核心停车区停车位一屏感知、一键导航。
停车共享目前已开展中心城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停车位错时对外开放共享,原则上开放车位数不少于本单位总车位数的60%。
2.4现状评价
1.停车位供应总量虽满足规范要求,但受空间分布不均衡、小汽车使用比例高等影响仍存在缺口。
2.停车结构基本合理,湖州广义公共车位占总车位16.2%,相比同类城市及规范基本满足停车需求。
3.停车资源利用不平衡,道路车位使用率是配建停车的2倍以上,既有停车设施(地块停车位)利用不充分。
4.停车需求管理政策需进一步完善,道路停车管理需进一步加强。
5.传统热点地区如学校、医院,通过“一校一策”等专项行动停车难有所缓解,但核心商业区、交通枢纽、景区等特定时段停车问题仍然存在甚至加重。
6.智慧停车体系处于起步阶段,全市停车数据尚未形成一张网,智慧停车底座尚未建立,停车诱导、预约等应用较少。
第三章 目标战略
3.1规划思路
实施“三大转变”:
1.供给方式从大规模新建转向存量挖潜;
2.管理模式从传统转向智慧高效;
3.建设形式由政府投资转向市场资本。
提出“三大策略”:
1.需求管理。公交提质、慢行优先,促进出行方式转变,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差别化收费,动态调节收费机制,提高用车成本,减少停车需求。
2.精准供给。找准缺口,通过新增、共享等多方式供给车位。按照停车分区策略,差异化供给。
3.产业培育。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公共停车场,推动停车产业实现健康、有序、良性发展。
3.2规划目标
至2035年,全面建成供需相适应、布局合理、智能高效、便捷可达、绿色低碳的城市停车系统。
3.3主要任务
1.多方式开展停车需求管理,突破交通需求管理传统思路;
2.差异施策,通过分区、分类、分档精准响应停车需求;
3.靶向新增,多源供给,推动停车设施供给方式多样化;
4.智慧共享,搭建智慧停车公共服务平台,平衡供需信息差;
5.产业引领,保障停车产业良性发展,提升社会资本参与力度。
第四章 片区停车方案
4.1综合策略方案
结合城市规划管理单元划分,分为15个停车规划单元,分片区针对各自停车问题通过“工程措施”和“政策措施”综合施策,缓解各单元的停车问题,维持各单元停车动态平衡。
工程措施:规划新增一批公共停车场;扩大共享规模,提高共享比例;优化道路停车泊位,施划临停路段;内部挖潜,弥补配建不足。
政策措施:执行最新配建标准,对缺口集中的区块适当增加停车供给;根据供需关系,制定差别化的收费标准;提高停车智慧化管理水平,搭建智慧停车平台。
4.2公共停车场布局原则
1.总体协调,与上位规划协调一致,符合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体现“停车设施差别化供给、停车需求调控管制”的原则。
2.规模适度,单个公共停车场的规模应适宜,布局应相对分散。宜根据停车服务半径合理分散布置公共停车场。
3.兼顾远近,兼顾控制性和可实施性,远期未开发区域采用规划控制为主,建成区和近期开发区域则以可实施性为重点考虑。
4.资源集约,结合城市更新、地产开发、广场绿地、交通设施用地复合开发建设公共停车场,综合工程措施和政策工具。
4.3片区停车方案
结合各单元的差异性,考虑到土地利用、交通设施供应、停车供需关系、交通运行状况等因素,结合城市更新,积极挖潜,通过独立选址、结合公园绿地、桥下空间利用、重点项目带动等形式增加停车供给,中心城区共增加68个公共停车场,车位约12000个。停车场建设实施注重功能复合,统筹地下地上空间开发,具体设置形式(地面布局、立体停车场、地下停车场、生态停车场)可根据实际发展需要调整。
共享停车方面政府搭建平台,引导建立市场化运营与管理模式,健全法规与利益调节机制,提高停车设施的周转率和利用率。率先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商务商业等共享停车场109处,合计车位约7000个,可结合实际情况调整,逐步开放居住小区车位错时共享。
各片区规划停车场数量一览表
序号 | 单元片区 | 公共停车场数量 | 公共车位数 | 共享停车场数量 | 共享车位数 |
1 | 老城片区 | 4 | 1920 | 22 | 571 |
2 | 市北湖东片区 | 3 | 500 | 6 | 309 |
3 | 仁皇凤凰片区 | 5 | 370 | 32 | 1918 |
4 | 西南康山片区 | 6 | 650 | 8 | 868 |
5 | 科学谷片区 | 2 | 190 | 1 | 273 |
6 | 杨家埠片区 | 2 | 180 | 1 | 149 |
7 | 长田漾片区 | 10 | 2694 | 9 | 313 |
8 | 长东片区 | 6 | 1330 | 0 | 0 |
9 | 吴兴新城 | 5 | 770 | 8 | 825 |
10 | 高新区 | 2 | 280 | 4 | 290 |
11 | 頔塘南部片区 | 3 | 280 | 1 | 60 |
12 | 织里片区 | 11 | 1576 | 5 | 235 |
13 | 古镇片区 | 3 | 503 | 11 | 1120 |
14 | 塘北片区 | 5 | 600 | / | / |
15 | 南浔新城 | 1 | 100 | 1 | 100 |
合计 | 68 | 11943 | 109 | 7031 |
第五章 配建停车指标
5.1配建标准
以《城市建筑工程停车场(库)设置规则和配建指标标准》(2023版)为基础,出台了符合湖州实际的配建标准,即《湖州市城市建筑工程停车配建指标规划管理要求》(湖自然资源规发【2024】12号)文件,明确湖州中心城区内建设工程停车场指标级别按照III类执行,机动车停车位配建指标应以标准小型车为计算当量,将小区物管和社区用房等配套用房的配建标准由省标的每百平米0.4提高到1个车位。
5.2规划建议
1.对现状停车缺口较大的片区开发时,在满足自身配建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公共停车设施供给,补充周边地块缺口。
2.针对学校、医院等新建改建项目,应通过交通影响评价分析,确定停车需求尽可能在规划建设阶段提前化解可能出现的停车问题。
第六章 道路停车指引
6.1规划策略
1.严格管控:有偿使用、严格控制和减量设置;适度增加,清理违章停车;优先利用道路红线外的建筑退让空间设置停车位。
2.精细施策:杜绝压缩通行空间、慢行空间;限制道路停车时段,如限定夜间、非高峰时段停车;有选择性设置道路停车位,在交通繁忙路段禁止停车。
3.规范秩序:与富余的机动车道、机非隔离带、较宽的非机动车道相结合,每隔五个泊位宜留出人行通道。
6.2设置原则
1.道路停车遵循作为停车的临时补充,逐步取消的原则,保障道路交通有序、安全、畅通;
2.尽量减少对动态交通、慢行交通正常运行影响。
6.3规划建议
1.动态评估调整车位设置:定期开展道路停车泊位评估,根据城市道路条件、交通流量和停车需求变化等情况,对道路停车进行优化调整,增加、优化或者取消车位。
2.提升车位使用效率:通过收费价格调整,停车包月等方式进一步改善停车供需关系,提高道路停车位使用效率。
第七章 停车共享
7.1共享措施
1.利用不同类型用地停车空间的停车需求时间分布的差异性,提高停车设施的周转率和利用率。鼓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住宅等在保障内部安全和需求的前提下,将内部停车设施错时向社会开放,盘活现有的停车位资源,提高利用率。
2.运用空间规划设计手法来高效利用存量土地资源,在功能集聚的核心区,利用不同类型建筑之间的停车错峰,通过地下车库连通,实现车位的共享共用。
7.2规划建议
1.建议政府搭建平台,引导建立市场化运营与管理模式,健全法规与利益调节机制,提高停车设施的周转率和利用率,最大限度的挖潜区域停车时间容量。
2.根据共享停车设施的类型、开放程度等因素,制定财政支持政策,推动共享停车发展。
第八章 停车产业化与智慧化
8.1停车产业化
形成布局合理、供需均衡的成熟的停车产业化格局,并促进停车经济的发展。将公共停车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对资金、土地等进行统筹安排,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形成配建停车场和社会公共停车设施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的体系。明确多元化的停车实施建设模式,实施“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基本原则。打造“停车+充电”共同应用场景,提升停车资源和充电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
8.2停车智慧化
推动停车智慧化发展,构建城市级、场库级和车位级三级智慧停车系统,建设全市“一张网”智慧停车平台。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智慧停车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推动城市停车管理的智能化和高效化。提升智慧停车系统平台的性能和功能,加强与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合作,推动智慧停车系统平台的广泛应用和互联互通,提高社会各界对智慧停车的认识和接受度。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机制,保障停车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第九章 规划实施保障
鼓励开展重点片区、景区停车综合治理方案编制,加强停车专项规划的深化落实。滚动编制停车设施建设行动计划,对停车设施建设项目实行台账式管理,有序推进项目实施。完善城市停车场用地配套政策体系,有效保障城市停车场建设的用地需求。研究多元化支持政策,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停车设施建设,形成健康发展的停车产业化道路。
附图1:规划范围图
附图2:现状停车分析汇总图
附图3:停车战略分区图
附图4:公共停车场布局总图
附图5:典型单元停车规划方案图